虽说是开年才把他移到武英殿,但是既然旨意发下去了,魏王的身份也就跟着发生微妙的转变。所有宫宴上他的位置都紧挨着吴君翊。</p>
吴君翊也乐意给他这份体面。除开宫宴的相处,他还常令人把吴君佐带到文渊阁和乾清宫,亲自教他认字。</p>
魏王年纪尚小,可是在母妃的教导下相当早熟。吴君翊也正欣赏他这点。吴君翊和沈瑜不一样,他这弟弟,到底是要继承皇位的。所以他当着魏王的面批改奏折,使唤宫人,召见大臣,正是给他接触了解的机会。</p>
吴君翊还为他挑选了老师,为首的自然是周旷,除此之外,还包括邓先、张珏、宋沧山等等,他希望魏王饱读经书,也希望他体格强健,而且熟知农事。除了朝廷重臣,他还选了几位年轻的阁臣与他作伴。至于空出的一个名额,自然是留给沈瑜的。</p>
宫宴上,贤懿公主也在。她去年被抱去慈宁宫由太后教养,刚开始也免不了哭哭闹闹,可小孩忘性大,可塑性也强,一年下来,一举一动竟是文静谦和不少,与太后相处也颇为融洽。</p>
看着太后与张太嫔打趣说笑,交流育儿经,吴君翊也松口气:太后待他不薄,当日拒绝记在太后名下,诚然是事出有因,可他心里还是有点遗憾的,如今算是松了口气。</p>
至于汪太嫔,吴君翊不去提起,大家自然都假装这个人不存在。亲生的公主都被抱走了,谁还会想起她呢?</p>
朝廷开笔之后,贾盛德便亲自上书,告老还乡。吴君翊也懒得跟他客套,迅速驳回,交刑部下狱,三司会审。</p>
贾盛德倒是不想走,可是不走不行了。他身体倒还康健。其实吴君翊原本也打算只让他告老还乡的,可是他千不该万不该,不该对沈瑜下手。打沈瑜外调那一刻,吴君翊就没打算放过他。</p>
插手礼部,操纵皇帝的婚事,惊扰民间……一桩桩罪都是现成的,贾盛德还以为自己做的天衣无缝,可他低估了年轻的帝王。从吴君翊掌权起,他就没停止过向贾、严两府安插人手,更何况整顿御林军后,吴君翊的暗卫、探子也不少。</p>
最后治罪的还是贪污,查抄两府抄出了金银古玩无数,更有当年鲜卑送上的厚礼。而后一条,则是要命的罪行。</p>
新修的大齐律对于谋反和私通外敌治罪比从前还要重几分,这罪名一旦坐实,别说斩首凌迟,就是两家夷族,都是轻的。借此机会,清洗贾党的党羽,这似乎合情合理。</p>
眼看一场血案在所难免,朝中却无人敢在这个关口求情,生怕被打上贾党的标志。</p>
说是无人,其实还有两个人的:</p>
一个是周旷。这位老先生不知是看到年龄相仿的贾盛德,略动了恻隐之心,还是觉得不宜赶尽杀绝,朝会之后,单独留下来,劝谏吴君翊:“如今朝中人心动荡,皆看陛下左右,大兴杀伐,恐损民望。”</p>
另一个,也是改变了吴君翊的态度的,就是来自沈瑜的书信。</p>
惜贾氏一族,无忠君者乎?</p>
匆匆写就的纸条,八百里加急送到吴君翊手中。吴君翊光看着那行字,就能想象沈瑜朝他有理有据辩驳的样子:</p>
贾家一大家,难道没有忠君的人么?难道没有无辜的人么?</p>
吴君翊也乐意给他这份体面。除开宫宴的相处,他还常令人把吴君佐带到文渊阁和乾清宫,亲自教他认字。</p>
魏王年纪尚小,可是在母妃的教导下相当早熟。吴君翊也正欣赏他这点。吴君翊和沈瑜不一样,他这弟弟,到底是要继承皇位的。所以他当着魏王的面批改奏折,使唤宫人,召见大臣,正是给他接触了解的机会。</p>
吴君翊还为他挑选了老师,为首的自然是周旷,除此之外,还包括邓先、张珏、宋沧山等等,他希望魏王饱读经书,也希望他体格强健,而且熟知农事。除了朝廷重臣,他还选了几位年轻的阁臣与他作伴。至于空出的一个名额,自然是留给沈瑜的。</p>
宫宴上,贤懿公主也在。她去年被抱去慈宁宫由太后教养,刚开始也免不了哭哭闹闹,可小孩忘性大,可塑性也强,一年下来,一举一动竟是文静谦和不少,与太后相处也颇为融洽。</p>
看着太后与张太嫔打趣说笑,交流育儿经,吴君翊也松口气:太后待他不薄,当日拒绝记在太后名下,诚然是事出有因,可他心里还是有点遗憾的,如今算是松了口气。</p>
至于汪太嫔,吴君翊不去提起,大家自然都假装这个人不存在。亲生的公主都被抱走了,谁还会想起她呢?</p>
朝廷开笔之后,贾盛德便亲自上书,告老还乡。吴君翊也懒得跟他客套,迅速驳回,交刑部下狱,三司会审。</p>
贾盛德倒是不想走,可是不走不行了。他身体倒还康健。其实吴君翊原本也打算只让他告老还乡的,可是他千不该万不该,不该对沈瑜下手。打沈瑜外调那一刻,吴君翊就没打算放过他。</p>
插手礼部,操纵皇帝的婚事,惊扰民间……一桩桩罪都是现成的,贾盛德还以为自己做的天衣无缝,可他低估了年轻的帝王。从吴君翊掌权起,他就没停止过向贾、严两府安插人手,更何况整顿御林军后,吴君翊的暗卫、探子也不少。</p>
最后治罪的还是贪污,查抄两府抄出了金银古玩无数,更有当年鲜卑送上的厚礼。而后一条,则是要命的罪行。</p>
新修的大齐律对于谋反和私通外敌治罪比从前还要重几分,这罪名一旦坐实,别说斩首凌迟,就是两家夷族,都是轻的。借此机会,清洗贾党的党羽,这似乎合情合理。</p>
眼看一场血案在所难免,朝中却无人敢在这个关口求情,生怕被打上贾党的标志。</p>
说是无人,其实还有两个人的:</p>
一个是周旷。这位老先生不知是看到年龄相仿的贾盛德,略动了恻隐之心,还是觉得不宜赶尽杀绝,朝会之后,单独留下来,劝谏吴君翊:“如今朝中人心动荡,皆看陛下左右,大兴杀伐,恐损民望。”</p>
另一个,也是改变了吴君翊的态度的,就是来自沈瑜的书信。</p>
惜贾氏一族,无忠君者乎?</p>
匆匆写就的纸条,八百里加急送到吴君翊手中。吴君翊光看着那行字,就能想象沈瑜朝他有理有据辩驳的样子:</p>
贾家一大家,难道没有忠君的人么?难道没有无辜的人么?</p>